笔下文学

下载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洪武大明:吾儿怎么还不造反 > 第一百一十章 大婚·花烛

第一百一十章 大婚·花烛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迎亲的队伍自皇城出发,一路热热闹闹的就朝着魏国公府上过去。
  
  百姓们早都知道今日就是辽王殿下大婚之日,一早就出来看热闹来了。
  
  尤其是一个个小媳妇们,最是期待,都说着辽王殿下是星宿下凡,相貌俊美无双,看帅哥谁不喜欢呢?
  
  一看到骑着高头大马,穿的一身红的朱启过来,小媳妇们都润了,这辽王殿下也太帅了吧。
  
  朱启那是春光得意,满脸带笑的带着队伍就到了魏国公府,门口早有人安排好了鞭炮,噼里啪啦的就响了起来。
  
  虽说明朝时候鼓励恢复汉唐古风,但自宋朝时候朱熹重新定义各种礼仪之后,民间结婚已经渐渐趋近于热闹。
  
  再加上元朝近一百年的统治,蒙汉融合之下,喜欢热闹也渐渐成为流行的风俗。
  
  朱启身为现代人,对于热闹自然是没有半点抵触,毕竟老百姓们谁不喜欢热闹呢,尤其是结婚这种事情,印象里就该办的热热闹闹的才对。
  
  再加上朱元璋本就是农民出身,自是非常喜欢热闹,不会像寻常贵族那样,太注意逼格。
  
  这就叫一个,与民同乐。
  
  朱启来到了门口,见到大门紧闭,正想着该不会要自己塞红包吧?
  
  毕竟都明朝时候了,塞红包的习俗早就很成熟了。
  
  朱启凑到大门口敲了敲门,就听到里面有很多说话嬉笑的声音,而后就听到徐增寿大喊道:
  
  “殿下,念诗啊!”
  
  念诗?念什么诗?这特么的人民代表还没选我呢,我这就要开苟?
  
  朱启正犯糊涂呢,结果边上的一个内官上来,小声道:
  
  “殿下,催妆诗您准备了吗?殿下想要何人为贺啊?”
  
  朱启一愣,而后想起来好像是有催妆诗却扇诗这么一个说法。
  
  之前太子大哥跟自己提过,说老三文采斐然,就让自己准备这个诗好了,别老用古人的,有点新意。
  
  据说还是朱元璋的意思,好家伙,连结个婚都要我作诗装逼?
  
  至于说何人为贺,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主持人,司仪的意思。
  
  不过这时候的司仪,主要也就念个诗,不需要去大呼小叫的说太多东西,一般都是找有门面的人来当。
  
  这贺者朱启早就想好了,回身拱手请道:
  
  “恩师,就麻烦您为弟子的贺者吧。”
  
  朱启喊得自然是刘基刘伯温啊。
  
  自从朱启来到了明朝以后,这历史已经改变了很多,比如王保保都现在都没有死,历史上的王保保洪武八年就该意外去世了才对,但现在都还活得好好的呢。
  
  刘伯温的命运也被朱启改写了,原本历史上的刘伯温,在洪武八年去世,而且极大可能是被胡惟庸给毒死的。
  
  不过整个洪武八年,刘伯温都跟在朱启的身边,出征北平,疏通海道去了。
  
  再加上研发抗生素的功劳,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的态度已经温和了许多。
  
  刘伯温抚着胡须走了出来,笑道:
  
  “老夫恭敬不如从命,只是这催妆诗,老夫可未曾准备啊。”
  
  朱启一听刘伯温这话,他刘伯温要是不会作诗,这明朝那就真的没人会作诗了。
  
  说白了这刘伯温是不想抢自己的风头,不然朱元璋可就要不高兴了。
  
  朱启见到刘伯温比起以前圆滑不少,虽然不知道为啥会有这种改变,但心里还是非常的高兴的。
  
  只有这样,把朱元璋哄开心了,才能活得长久啊。
  
  悟了就好了。
  
  边上老百姓们一听辽王殿下要开始作诗了,一个个都开始鼓掌叫好。
  
  辽王殿下的诗才可是有目共睹的,虽然目前就两首诗问世,但这两首诗可都是潇湘馆里炽手可热的主打诗歌。
  
  尤其是那首《花下酌酒歌》,民间的传唱度也是很高的。
  
  这年头会作诗,那就跟后世会唱歌一样,写得越好名气越大,那就跟明星没啥太大区别。
  
  朱启现在的定位就跟后世的流量明星一样,走哪都有曝光度。
  
  大家看到老百姓们这么热情,也是很高兴,内官们则是抬手示意老百姓们安静下来,给辽王殿下一点空间。
  
  朱启背着手,一脸骚包,踱了几步,朗声念道:
  
  “当初忍笑画鸳鸯,真个如今拟凤凰。”
  
  开篇第一句,便已经有了结婚喜庆的味道了。
  
  他又踱了两步,继续念道:
  
  “别却群仙拜王母,已闻青鸟报刘郎。”
  
  第二句一处,仙气缥缈的感觉立马就出来了。
  
  这又是群仙,又是王母,还有神兽青鸟,这结个婚,催个妆的,漫天神佛都来给面子啊?
  
  而且这诗词还非常的通俗易懂,老百姓们一听也都明白,可谓是朗朗上口。
  
  不用说了,以前那些用烂掉的催妆诗,可以换一下了,大家以后都直接用辽王殿下的催妆诗好了。
  
  这诗词念完了以后,面前的魏国公府的大门很快打开来了。
  
  一群小孩子叽叽喳喳的就从门里面冲了出来,笑着大声的喊着。
  
  一个个的喊的都不一样,朱启就听到了一些什么:
  
  “吉日良辰喜洋洋,铺床铺的子孙塘。”
  
  “福来都是五,喜到必成双。”
  
  “给糖给糖!”
  
  好家伙,给糖两个字可以说是非常的直接了,不过孩子们说的喜庆,朱启心里也高兴。
  
  身后的李景隆,李祺,朱棣等人,早早就已经准备好了糖果点心了,这个时候一个个的都开始发了出去。
  
  过了小孩子这关,还有一群妇人们拿着棍棒在院子里等着呢。
  
  这些就是著名的杀威棒了。
  
  虽然朱启是王爷皇子,但这些习俗礼节还是有的,但真要打朱启还是不太可能的,这些棒子大多都是特制的,棉花填充,用布缝好。
  
  朱启笑嘻嘻的带着一群人进了屋子,那些妇人们对着朱启和身后的朱棣等人,就劈头盖脸的,一边笑一边打了下来。
  
  当然也就是做做样子,大喜庆日子,不能真的去打人的。
  
  而在屋子里的徐妙云,此时已经穿戴整齐,也盖上了红盖头,被一个婶婶搀扶着走到内堂。
  
  内官领着朱启走到屋内,大家也都赶紧跟着过去。
  
  就见到老岳丈和岳母都已经在内堂等候着,在那边坐着,边上还放了四杯茶。
  
  这当然就是敬给父母的茶水了。
  
  刘伯温既然已经当了贺者,此时自然也负责主持起来,就说了一些吉利话,念了一首孝敬父母的诗词。
  
  有人给朱启和边上的新娘徐妙云送上茶水,两人一一送上,徐达和夫人也是笑脸盈盈的喝完,又说了一些场面话。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下载